|观察一棵树|樟树47|鸡屎藤,我不觉得你臭啊
我第一次见到鸡屎藤是在几年前。
那一年回江西,去乡下走亲戚,在一家村人房前的菜地篱笆上,看到了它。形色识别后知其名为鸡屎藤,看名字感觉怪怪的,我没过多深究,我是被花所吸引。
紫红色的花心,像一个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周边镶着白色裙边,褶褶皱皱,像衬着片片银耳,华丽丽的,甚是好看。藤上有好多没有开放的花蕾,圆柱形,上面有一层白色绒毛,看上去松软可口,像小时候吃的芋头酥,迷你型的。
说到吃不得不说鸡屎藤名字的来由。网上资料都说是因为它散发着鸡屎的味道,清代《纲目拾遗》有记载:“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
我也按方抓药,亲自摘了一片叶子,揉搓了一下,凑近闻了闻,是草木的味道,并没有传说的臭味啊。据说广西某些地方把鸡屎藤叫香藤,看来我也不必怀疑是自己嗅觉有问题。因为味觉和嗅觉本就因人而异。就像市场上用于衣物防虫的樟脑丸,我闻起来是臭的,而先生觉得它喷喷香,所以他非要在衣柜里放上几颗樟脑丸,而我会偷偷地把它扔掉一些。
鉴于鸡屎藤有良好的健运脾胃、消食化积的功效,在农村,人们还常用它熬汤治疗小儿积食,这不由不让我想到谐音梗,“鸡屎藤”为什么不可以是“积食藤”的谐音呢?况且古人在给植物命名时,用植物功效来取名也是常见之事。我甚至推测,因为人们方言口音不同,把“积食”听成“鸡屎”也是完全可能的呀。
鸡屎藤属于茜草科鸡矢藤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植物志上统计,鸡屎藤野外分布比较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南都有分布,长江以南地区更是常见,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我在我家小区的灌木丛里经常可见它们的身影。不过在小区里,它们是不可能开疆拓土,肆意泛滥的,小区的绿化工人见之必然除之而后快。所以在小区里我没见到它们开成花海的模样。
昨天散步的时候,在附近街角的沿河公园里,在一片竹林中,我看到鸡屎藤橙黄色的小小球果在竹枝上摇曳,似乎在向我招手,我开心极了,感觉找到了一件宝物,对着它们左看右看,咔咔拍照。室外温度实在太低了,空中还飘起了小小的雪花,手都冻僵了。
这片竹林,青翠的竹叶多数发黄,竹叶上黄绿相间的条纹倒是很有看头,竹枝间,有一簇簇干枯彭松的枝条,是竹子花开果熟后残留的茎杆。都说竹子开花预示着竹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看着它们青黄不接的样子,我依然心存希望,觉得它们没有那么脆弱,竹林下的小苗不是还泛着生的绿意吗!
也正是竹叶的凋落让昔日藏在茂密竹林后的鸡屎藤现了身。我顺藤走进竹林深处,那里的鸡屎藤藤蔓葱茏,竹枝被它们缠缠绕绕看不到身影,把这个小小的角落变成了它们的王国,橙色的球果从叶间垂下来,像玛瑙珠帘。
鸡屎藤果期9~10月。果球形,成熟时橙赭石色,球体表面光滑,似透明,上有深赭石色条纹,像是小小灯笼的骨架,球果直径5~7mm,果顶有宿存的萼檐和花盘。
成熟后的浆果果肉水分渐失,变得干燥,留下果肉里的纤维,外果皮已成薄壳状,用手轻轻一捏就破碎了。一粒看似圆形的种子其实是由两个半圆形的两粒种子组成的,它们平面对平面,相向贴合。本就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当我捏碎外果皮后,它们也就顺势分离,成两个半球呈现在我的面前。
这两粒种子新鲜,饱含水分,颜色艳丽,暖暖的橙色系,干燥后浅黑色。
鸡屎藤叶片纸质,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柔毛或近无毛,叶脉在叶背凸出,叶面不明显,叶对生。植物志上说叶基部有楔形,没观察到。
有没有感觉鸡屎藤叶和绿萝叶很像呢?
另外我观察到在对生的两片叶中,总有有一片叶的叶柄在基部弯曲,调整方向。不知道这是基于在缠绕时躲避障碍物的结果还是让每片叶子都能尽可能接触阳光产生的智慧?
鸡屎藤的茎呈扁圆柱形,两面有槽;老茎呈灰棕色,嫩茎黑褐色,经霜呈红色,在攀附物上以左旋的缠绕方式螺旋上升。
萼管陀螺形,萼檐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长筒状,顶端裂成5片,外面被粉状柔毛,筒内紫红色,密被柔毛,到达筒口处形成五角星或者六角状,周边白色百褶裙收边,异常可人。
花筒内雄蕊长短不一,蕊柱紫色,花药白。
至于鸡屎藤具有的消食化积、解毒止痛、祛风除湿的药用功能,不多赘述。有兴趣可在网上查询。在海南,有用鸡屎藤叶打汁和糯米做成的小吃,没亲口试吃,无以记述。
这片藏在竹林中的鸡屎藤的小小王国,明年定会开疆拓土,冲出竹林。明年我再和它相约,届时再一睹它花开满枝头的灿烂花境吧。